一大早,我就接到一個光榮的任務(wù)——陪爸爸買布鞋。
真搞不懂爸爸,放著阿迪、耐克不穿,偏要穿什么布鞋。論外形,普普通通,土得掉渣:論面料,就那么一塊黑乎乎的布,哪有什么派頭!不過父親說了,就一定要辦,高度近視的爸爸要借我的“火眼金睛”搜索街頭,鎖定布鞋。
漫步街頭,賣鞋的商店一家挨著一家。有大眾化的“潮流鞋店”,款式新穎,品種繁多,價廉物美:也有各種品牌的專賣店,“李寧”“百麗”“達(dá)芙妮”,運(yùn)動型的。精致型的,大人的,小孩的……可轉(zhuǎn)悠了半天,就是不見一家賣布鞋的。
最后找了好久終于找到了寫著步源軒“老北京布鞋”八個字。一陣欣喜,我忙走進(jìn)去問鞋店老板:“有布鞋嗎?”“有,這邊請?!崩习迥贸鲆浑p布鞋。爸爸接過來一看。薄薄的鞋面,再翻過去看鞋底,卻是塑料的。爸爸有點(diǎn)失望,充滿期待地問:“老板,你這里有人工做的布鞋嗎?”
“哎呀,這還真沒有,現(xiàn)在哪還有那種鞋呀!不過說實(shí)話,穿起來倒蠻舒服。的?!崩习逍α恕?/p>
“是的呢,小時候,我總看著我媽在油燈下納鞋底,打褙子,一年到頭就為一家人做布鞋?!卑职忠哺α恕?/p>
鞋店老板索性拉過椅子,和爸爸在店里聊開了。我在一旁聽著他們講母親,說小時候穿布鞋去摸魚捉蝦。
原來,布鞋背后所有的母親都一樣。每年農(nóng)忙時節(jié)一過。她們就將一塊塊碎布片粘在一起,抹平并貼在木板上,這就是“打褙子”。打好褙子后,便開始花一兩天的時間來捻麻繩,也叫搓麻線。等捻出足夠的麻繩時,褙子也干了,這時便按鞋樣把褙子剪成一雙雙鞋底和鞋幫。接下來的功夫就是納鞋底和絎鞋幫。晚飯后或下雨天,母親們聚在一起,左手持鞋底,右手捏著那針,一針一針地納著鞋底,一線一線地绱著鞋幫子,右手指上的頂針是那么的明亮,還時不時地用針尖理一理頭上垂落的發(fā)絲。小孩子在一起玩兒,穿著各種模樣的鞋,平口的、圓口的,入眼的、千層底兒的,耳畔仍響著那“哧哧”的納鞋聲。
可不知什么時候,這布鞋沉睡了,該到哪里去找呢?
一個多月后的傍晚,爸爸滿臉興奮地打開一個鞋盒,從里面拿出一雙手工的布鞋?!澳睦镎业降膶氊悾俊蔽殷@奇地問。
“就是從上次那位鞋店老板那買的。上次跟他聊天時提起。能不能找一些人做純手工的布鞋,可能想買的人很多呢。他真找人做了手工布鞋,這是第一批產(chǎn)品?!?/p>
“那多少錢一雙?”
“168元?!?/p>
“啊?這么貴?”我怎么也想不到,黑不溜秋的布鞋簡直超過了某些皮鞋的價錢。
“想想做的過程,真不貴!”爸爸說,“第一批一百雙布鞋不到一個星期就賣光了,這還是他特意給我留著的?!?/p>
爸爸小時候,布鞋伴著他長大:長大過程中,布鞋卻沉睡了,取而代之的是運(yùn)動鞋、休閑鞋、名牌皮鞋。
現(xiàn)在一晃30年了,沉睡的布鞋終于蘇醒了!原來傳統(tǒng)并不會被忘卻。